星期三, 7月 16, 2014

以色列。巴勒斯坦(5) Israel Museum

(2013/06/29)

從昨日禮拜五日落至今日晚上是尤太安息日,安息日不可點火,尤太人嚴守此傳統,24小時便利商店只經營6日。因開車需點火發動引擎,所以尤太安息日不開車,街上沒幾輛車,連公車都停駛。Israel Museum是唯一在安息日開館的博物館。從hostel步行過去,大概要40分鐘的時間。路途穿越一座公園,公園裡有上半身裸露的男人在玩飛盤,雖在耶路撒冷有點突兀,但也可看出老城區宗教性與新城區現代性的差異。



Israel Museum收藏品縱貫古今,最著名的珍品莫過於死海經卷(Dead Sea Scroll):至今發現最古老的聖經手稿。外行人如我,死海經卷=蝌蚪文字攀爬在斷簡殘編的碎片,然因其需特定的溫度與光線保存,另藏於Shrine of the Book,此鍋蓋造型的展覽館,據說外觀設計是象徵藏有死海經卷的瓦罐。



Israel Museum的現代藝術更是參訪重點之一,以色列藝術流派從早期強調國族認同,逐步走向多元的揮灑。以色列立國以來,孤立於伊斯蘭鄰國,1973年爆發六日戰爭,埃及利用以色列贖罪日進行突擊,在國族的激情下,藝術家強調認同,作品中以色列的形象多是強壯、年輕、威武。但在黎巴嫩戰爭後,以色列內部出現更多省思,藝術家開始碰觸禁忌的話題: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、將巴勒斯坦視為同等議題,拋棄過往以色列獨尊的英雄氣概。有畫家將以色列士兵作為主題,仿效達文西名畫「最後的晚餐」,諷刺以色列士兵進行最後一餐的祭典;也有藝術家玩弄影像,將伸展臺上的男模衣服挖洞,影射巴勒斯坦人面對以色列士兵時,掀起衣服,露出胸膛,寧可被射殺的勇氣;亦有藝術家將以巴兩地的泥土交換,象徵對和平的渴望。

藝術是處理人的問題,雲門舞集《家族合唱》以身體、影像描述臺灣族群衝突下的歷史傷痛,當最後一幕,數十盞水燈緩緩劃過舞台,象徵緬懷過往,祈福未來。1998年時,《家族合唱》前往以色列公演,在兵戈擾攘的以色列引起極大共鳴。然幾近20年過去了,藝術家的省思並不能反映於政治的考量,近期三名以色列少年被哈瑪斯組織綁架殺害,引發以色列政府報復,不但於東耶路撒冷強擄並燒死一名巴勒斯坦青少年,且頻頻對加薩走廊轟炸,傷及平民。以色列藝術家面臨內在的困境來自家國:孤立的土地、爭議的國家、需被認同的民族、需與他國和解的家園。

不論在臺灣/中國或以色列/巴勒斯坦,何時我們能不再劃一,而接受參差;不再排他,是接受共享呢?

0 comments: